永揚場址地下水流速應有10-4 cm/sec
(永揚場址之地下水流動距離,每天至少8公分)
要求「成功大學衛星資訊研究中心」公佈微水試驗原始數據、
”台南縣政府、環保團體、永揚公司”應由場址現有4口鑽探井
,各做『微水試驗及地下水流速試驗』,再比對結果正確性
陳椒華整理 2009/3/8
(永揚場址之地下水流動距離,每天至少8公分)
要求「成功大學衛星資訊研究中心」公佈微水試驗原始數據、
”台南縣政府、環保團體、永揚公司”應由場址現有4口鑽探井
,各做『微水試驗及地下水流速試驗』,再比對結果正確性
陳椒華整理 2009/3/8
【說明】: 規劃日將掩埋1000公噸事業廢棄物的”永揚”場址,離烏山頭水庫集水區約僅100公尺,經台大地質系陳文山教授鑑定確認”北勢坑斷層”通過”永揚”場址,由二維地電阻試驗結果,也已證實該地存在節理、碎裂帶與豐沛裂隙地下水;成大及永揚報告也證實該地4口鑽探井之地下水位,在地表下4~5公尺就有地下水。
然而,場址地下水流速快與否? 雖「成功大學衛星資訊研究中心」報告提出為10-7 cm/sec,但其報告也指出有10-5 cm/sec;成大資源系博士班論文也提出其4口井地下水流速皆為10-4 cm/sec;”岑翊工程公司”之地質分析報告也提出永揚場址之水力傳導係數 (K值) 為10-4~10-7 cm/sec。因此,永揚場址地下水流速應有10-4 cm/sec,且每天流動距離至少8公分。
我們質疑「成功大學衛星資訊研究中心」提出k值皆為10-7 cm/sec之結果有誤,要求其應公佈原始實驗記錄以確認正確性,另外,台南縣政府、環保團體、永揚公司”等單位,應由永揚場址之現有4口鑽探井,各做『微水試驗及地下水流速試驗』,再進行結果比對,以確認永揚場址之地下水流速正確性。
一、 要求「成功大學衛星資訊研究中心」公佈微水試驗原始實驗記錄、重新進行微水試驗及地下水流速試驗
環保團體質疑「成功大學衛星資訊研究中心」,於2007年在永揚廢棄物掩埋場址進行之微水試驗及地下水流速結果有誤(執行單位為”成大資源工程系”余姓及陳姓副教授),因此結果極可能誤導環評及環調會議結論,為求正確與公平性,環保團體要求「成功大學衛星資訊研究中心」應公佈微水試驗原始實驗記錄,以確認其正確性,並要求由各單位(台南縣政府、環保團體、永揚公司)延請專業單位,重新在永揚場址上「成功大學衛星資訊研究中心」已鑽探之四口井,進行微水試驗及地下水流速試驗,以比對地下水流速之正確性。
二、 永揚場址地下水流速應有10-4 cm/sec 之三個證據
【證據一】: 根據永揚公司2007年11月28日環調會議報告(修訂二版 8-2,第8-10行)及2007年成大資源工程系博士論文(論文名稱: 利用觀測井調查分析水平地下水流及含水層海側邊界之研究,2007年12月,李振誥教授指導),皆指出以GFD3熱流式地下水流儀量測結果,永揚場址之地下水流速(K值)皆為10-4 cm/sec (表一,博士論文p67之表3-3)
【證據二】: 成大執行單位於96年3月所進行之第一次微水試驗,K值為10-2~10-4 m/day(10-5~10-7 cm/sec) (永揚2008年11月環調會議報告,7-41, 表7-2-1.2)。雖成大解釋此結果不準,但經地下水專家葉弘德教授解釋,該微水試驗之K值可以採用,不會"受到井內外水頭差過大"影響;而且也不會受"濾料圈內孔隙水補注的影響";另外,成大所說同一個場址內K值相差不大”的說法也不正確,因為很多文獻顯示,同一個場址內K值差兩個級數是可能的。
【證據三】: 2006年7月”岑翊工程公司”之地質分析報告指出,永揚場址之水力傳導係數為(K值)10-4~10-7 cm/sec (見2008年11月永揚公司環調會議報告,附錄五,p5 第3行)
「成功大學衛星資訊研究中心」於2006年在永揚場址所鑽探之四口井(圖一),其井中水位離地表只有4、5公尺(見(永揚2007年11月環調會議報告(修訂二版,7-55,第5行)及「成功大學衛星資訊研究中心」96年4月報告,p15第7行,其中1,2,3號井位置也極接近北勢坑斷層(已由台灣大學地質系陳文山教授鑑定確認,圖二、圖三)。表一、以GFD3熱流式地下水流儀量測,永揚場址之4口井,地下水流速皆為10-4 cm/sec
圖一、「成功大學衛星資訊研究中心」於2006年在永揚場址所鑽探之四口井(#1,#2,#3,#4)
圖二、台灣大學地質系陳文山教授鑑定確認北勢坑斷層通過永揚場址。
圖三、北勢坑斷層通過永揚場址北側(崩塌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