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必要的缺口/永續發展 我們需要一段純天然海岸(2007/06)

[學者專欄]
台灣必要的缺口/永續發展 
我們需要一段純天然海岸
作者: 林鐵雄
義守大學土木與生態工程學系副教授,鑽研工程生態學                                                    2007/06


        環島海岸公路,僅存台廿六線台東安朔至屏東旭海及港仔至佳樂水段未完成。日治時期以來,工程界一直希望能完成台灣環島海岸公路網,國人對此也頗有期待。然而在永續發展的思維下,已必須重新審視與思考。


      公路總局今年初開始安朔至旭海段道路施工,施工的起點安朔,為南迴公路的東口,舊稱「阿朗壹」。清朝於一八七七年開闢的「恆春 — 卑南」古道,即稱為「阿朗壹古道」。這條路線是平埔族遷移到東部的牛車道,也是瑯嶠大頭目潘文杰在一八八七年帶領英國探險家泰勒去卑南的道路,有著豐富的歷史情懷。



      安朔至旭海這段路,清朝派來臺灣查勘後山防務的督辦吳贊誠曾寫道:「出八瑤灣(今港仔),北至知本社百四十餘里中,皆一線海灘,環繞山腳;怒濤衝擊,亂石成堆。」即使在今天,這段台灣東南海岸的天邊一角,平常除了釣客,的確也人跡罕至,沒有消波塊、防波堤等人工建築,景觀原始粗獷,一如當年探險家泰勒的描述:「沿著海灘,海面光亮如玻璃;險峻的崖坡,令人不敢在福爾摩沙趾高氣昂。」


           這段宛如璞玉般的海岸線,有綿延的礫石灘、美麗的沙丘、突立的岬角、天然海蝕巖、特殊海岸珊瑚礁植被、海岸林以及瀕危的椰子蟹等。因為道路不通,留下了原始的樣貌;因為交通不便,保留了全台未開發的最後見證;因為沒有道路,擁有未經公路開發過的寧靜與原始。然而道路即將切割土地,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近年來,國際間有關「道路生態學」的研究與發展,讓我們能更正確地認知道路對生態系統所造成的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台灣公路系統總長度超過三萬八千公里,足可環繞台灣四十圈以上。如今,我們幸能保有一段未鋪設公路的原始海岸,可以讓我們的山與河、陸地與海洋直接聯繫,免於被道路切割而扼殺了自然的生機。


          台灣整體生態環境品質的提升,有賴於綿密道路系統的生態改善,我們需要一段未遭破壞的天然海岸作為對照組,以尋求生態復育的契機。


          台灣是否能走出以道路建設提升「人造資本」的迷思,而嚴肅思考道路建設勢將減損「自然資本」的問題,關係著台灣是否能真正邁向永續。留下安朔至旭海這段短短的缺口,其實是台灣社會邁向永續發展的一種象徵與承諾,也是給我們自己的未來留下無限的出口。


沒有留言: